CL 127/2


理事会

第一二七届会议

2004年11月22-27日,罗马

2004年粮食和农业状况

目录



I. 引 言

1. 本年度有关粮食和农业状况的理事会文件(CL127/2)提供了全球粮食安全发展的信息,着重强调了农业生产、市场和贸易的最新趋势。这些信息是基于截止到2004年8月可获得的数据。在本文件付印时,最新的粮食安全估计数是1999-2001年度的资料。

2. 请代表们查阅粮农组织近期的各种文件和网页以便获得更多的最新消息和详尽分析。例如,最新版的《粮食展望》和《粮食作物与短缺》提供了农产品生产、市场以及粮食紧急情况的最新信息;全面的粮食不安全信息可见即将发行的《2004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

II.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

A. 食物不足的趋势

3. 粮农组织估计1999-2001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口为8.42亿:其中7.98亿在发展中国家,3400万在转型国家,1100万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见附件图1)。全部食物不足人口的一半以上(60%)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总数的24%。

4. 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各不相同(附件图2)。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粮农组织估计其33%的人口存在食物不足。这大大超过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估计值1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近东和北非的估计值为10%。

5. 在全球水平上,许多粮食安全指标的长期趋势都是积极的。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人均热量供应增长了19%,达到2800千卡/人/天,其中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了30%。伴随消费量的增加,饮食中的肉、奶、蛋类、蔬菜和油脂消费量上升,基本谷物的消费量减少了。

6. 长期以来,食物不足人口的数量呈现下降,尽管近年来的其下降速度放缓(附件图3)。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的发生率由1969-1971年间占总人口的37%下降至1999-2001年的17%(附件图4)。然而,由于人口的增长,食物不足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低于食物不足发生率的下降。发展中国家过去在粮食消费数量与食物不足指标方面的全部进展,皆受到人口大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决定性影响,这些国家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

7. 过去的三十年来,食物不足状况的改善绝大多数集中在亚洲,其中食物不足的发生率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食物不足发生率的下降非常有限,其根本无法抗衡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食物不足人口绝对数字大幅增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食物不足发生率和绝对数量均大幅度下降,但在此之后进展甚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近东和北非的食物不足发生率出现显著下降,但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急剧上升,致使1999-2001年的食物不足发生率略高于二十年前的水平。

8.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和世界银行收入增长预测的结果(表1),粮农组织预测了2015年和2030年的食物不足人口数量。根据粮农组织的预测,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的比例将会显著下降,从1990-1992年的20%,下降至2015年的11%以及2030年的6%。然而,由于人口的增长,预期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总数的下降将非常缓慢,1990-1992年为8.15亿,2015年下降到6.1亿,2030年约为4.4亿。这些预测表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和千年发展目标所确定的到2015年将世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很难实现。

表1:按区域分列的粮食与饥饿指标的预测结果

年 份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近东和北非

南 亚

东 亚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发展中国家


人均粮食消费(千卡/人/天)

1964-66年

2058

2290

2017

1957

2393

2054

1997-99年*

2195

3006

2403

2921

2824

2681

2015年

2360

3090

2700

3060

2980

2850

2030年

2540

3170

2900

3190

3140

2980


食物不足人数(百万)

1990-92年

168

25

289

275

59

815

1997-99*年

194

32

303

193

54

776

2015年

205

37

195

135

40

610

2030年

183

34

119

82

25

443


食物不足人口比例

1990-92年

35

8

26

16

13

20

1997-99*年

34

9

24

11

11

17

2015年

23

7

12

6

6

11

2030年

15

5

6

4

4

6

* 以1997-99年为基准时期,对2015年和2030年的预测结果。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迈向2015/30年的世界农业,概要报告,2002年,罗马。

9. 表1中的数据突出反映了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问题的急迫性,从1997-1999年间至2015年,该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量预计将增加900万。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约40%的食物不足人口均存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之相比目前的比例为25%。在未来的15年中,非洲区域粮食消费的平均水平预期仅提高7%,达到2360千卡/人/天,相比之下南亚为2700,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为2980,东亚为3060。

10. 这些趋势和预测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各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间和国家内,农业条件的相差甚大,但是其确实具有一些令人不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例如,这些特征包括产量的变异性甚大,作物产量相对较低以及依赖于初级农产品的出口,这些农产品大多收益低,价格随需求情况变化且反复无常。在灌溉地比例、每个工人附加值、肥料使用水平以及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率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比其它发展中地区要低很多。农业的相对弱势以及经常性歉收反映了在人力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研究和推广网络以及长期危机管理上的投资不足。这些基础投资延误越久,农业的竞争性越低,并且有助于减轻食物不足和饥饿的潜力也就越小。

11. 饥饿与营养不良,除了造成人类苦难之外,对人类生产力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也日趋得到证明和认识。近来的事实表明,在食物不足高发生率的国家中,饥饿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粮农组织有关饥饿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研究表明,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饥饿与营养不良的经济代价很高。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假若未出现食物不足,1990年该地区国家平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能达到2200美元。但实际上,1990年该地区平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

B. 粮食紧急状况

12. 许多国家和人民众继续受到粮食紧急状况的影响。截止2004年5月,全世界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5个。其中非洲为24个,拉丁美洲5个,欧洲1个1。导致粮食短缺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国内冲突和包括干旱在内的不利气候因素占主导地位。在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的粮食短缺与爱滋病病毒/爱滋病流行对粮食生产、销售、运输和利用的影响混合在一起。

13. 截止2004年5月,非洲所报道的粮食紧急状况有半数以上归咎于国内冲突和内部流离失所人口或难民所致。人为导致的粮食紧急状况的比例日渐增加。事实上,在1992-2004年间35%以上粮食紧急状况主要是由冲突和经济崩溃所致,而在1986-1991年间,该比例为15%。在许多情况下,自然灾害加之人为灾难导致了复杂的长期粮食紧急状况。

14. 粮食紧急状况的频发和持续性往往加大了其影响的严重性。在1986年至2004年间的半数以上年份,有33个国家出现了粮食紧急状况。特别是,许多由冲突诱发的复杂紧急状况旷日持久,从而演变为长期危机。从1986年至2004年间,有8个以上的国家遭受了15年或更长时间的粮食紧急状况,在所有的这些国家中,战争或国内冲突都是导致紧急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15. 与之相反的是,许多经济和政府相对稳定的国家,虽然饱受不利气候条件的困扰,但已实施了危机预防和减缓计划并建立了有效的救济和恢复渠道。对于这些国家,一次自然灾害不会导致长期的人道主义危机。

C. 粮食援助

16. 在2002/03年度(七月至六月)谷物类粮食援助达到860万吨,比2001/02年度(附件图5)增加了120万吨(或17%)。这些增长是用于非洲和亚洲,流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装运量略有下降,而流向俄罗斯联邦的装运量几乎下降为零。就装运量而言,2002/03年位列谷物类粮食援助受援国前五位的国家是伊拉克、埃塞俄比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富汗和孟加拉国。除了伊拉克以外,上述国家以往均位居粮食援助受援国的前五位。

17. 谷物类粮食援助具有年度间上下浮动相对较大的特点。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相比,粮援呈现下降趋势,但比90年代中期高出很多。就人均而言,与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相比,其装运量显著降低了(表2)。如果不考虑在特定年份异常地流向俄罗斯联邦的大宗装运量,非洲是人均受援最多的地区,虽然与十年前的装运量相比已经下降了许多。

18. 粮农组织“余粮处置和磋商性义务规则”最初于1957年通过,并于1995年被载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出口补贴纪律中。其旨在防止粮食援助可能对正常的贸易秩序造成的破坏作用。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可能进一步重申粮食援助纪律(在随后的贸易部分进行更详尽的讨论)。世贸组织成员国同意在确定的时限之前取消操作上不符合有效纪律的粮食援助。关于国际组织在其成员国提供粮食援助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相关的人道主义和发展问题,以及仅以完全无偿捐助的形式提供粮食援助的问题,都将在谈判中获得解决2

表2:谷物类粮食援助人均装运量(折合谷物重量计)(千克/每人)

 

91/92

92/93

93/94

94/95

95/96

96/97

97/98

98/99

99/00

00/01

01/02

02/03

非 洲

8.6

10.2

5.0

5.0

3.4

2.3

2.7

3.0

3.4

4.3

2.5

3.9

亚 洲

1.0

0.9

1.1

1.2

1.2

0.7

0.9

1.5

1.2

1.2

1.1

1.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4.3

3.4

3.4

2.4

1.2

1.2

1.0

1.9

1.5

1.2

1.4

1.3

俄罗斯联邦

 

7.6

16.7

0.1

0.5

0.1

0.3

13.6

16.8

2.1

1.1

0.0

其 它

1.6

3.1

1.5

0.7

0.4

0.4

0.2

0.4

0.6

0.3

0.4

0.2

注:年度是指头年七月至次年六月的十二个月。将亚洲的近东国家归入亚洲,将北非的近东国家归入非洲。

III. 当前的农业形势

A. 农作物和畜牧生产

19. 最近两年全球作物和畜牧产量增长率均有提高,尽管2003年的临时估计值低于过去四个十年的平均值。但是就人均而言,产量增长率略高于近十年的平均值(附件图6)。将发展中国家归为一组,绝对和人均意义上的产量增长率均相当稳定,虽然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略低于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水平。发达国家组的产量增长率相当不稳定性。

20. 发展中国家的产量趋势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所左右(附件图7)。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经济改革进程,中国的农业产量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其势头近年来逐渐减弱。中国确实达到了人均粮食消费的高水平,预期未来对粮食产品的需求下降将使得增长变缓。

21. 同样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多数年份相对较高的增长率相比,最近四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生产的人均增长率较低。2003年的临时估计值表明,与2002年相比人均增长率略为上升,但仍远低于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过去的五、六年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平均年增长率大约为3%,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接近而高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较低增长率。由于近东和北非许多国家多变的气候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继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波动性。经历了2002年几乎6%的增长之后,临时估计值表明2003年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实际上出现了停滞。

22. 人均粮食产量的长期变化趋势标志着农业部门对粮食供应的贡献(附件图8)。过去的三十年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特别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近东和北非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在显著波动中提高甚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唯一的在三十年间人均粮食产量未见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事实上,人均粮食产量经过二十世纪整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明显的下降之后出现停滞不前,仍处于二十年前的水平。继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的急剧下降之后,转型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远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B. 世界谷物供应形势

23. 在若干年的停滞以后,2003/0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骤然增长,并且预计2004/05年度将继续增长。在2002/03年度轻微的下跌之后,全球粮食利用恢复了上行趋势。自2000/01市场年度以来,利用远远超过了生产(附件图9)。粮农组织对2004年全球谷物生产的最新预测以及对2004/05年度谷物利用的首次预测表明,产量仍将低于预期的利用水平,这意味着2005年库存量将连续第五年走低,虽然其下降速度已经减缓。

24. 如同前几个季节一样,中国库存量的下降占世界库存量下降的很大比例(附件图10)。在1998年以来共计减少的3亿吨谷物库存中,仅中国就占了近80%,这是中国有意减少谷物库存量政策的结果之一。自1998年以来,全球库存-利用的比率下降了一半,从36%降至18%。

C. 国际农产品价格趋势

25. 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基本粮食产品的价格达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水平(附件图11)。油脂的价格从2000年和2001年下滑的水平上升了60%,从而引发了上述的趋势。其它基本食品的价格均有上升,包括谷物、肉类和奶类,虽然其幅度较小。

26. 油料作物的价格上升反映了对食用油和动物饲料粉持续而强劲的需求增长。当前油籽的高昂价格刺激了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条件好而且虫害发生率低,预计2004/05年度油料作物产量的上升能抑制价格的上涨趋势。

27. 2000年至2003年间谷物价格上涨了17%,并且2004年上半年继续大幅度攀升。尽管库存量比历史上的一般年份少很多,但若收成好,谷物价格在年中将略有缓和。

28. 由于在主要的肉类出口国家出现动物疾病的爆发,导致了禁止从这些地区的进口从而减少了其出口供应量,这使得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国际肉类价格上升。2004年家禽和猪肉价格基本适中,但由于疾病问题及较高的饲料价格影响了生产和贸易前景,牛肉价格持续高涨。

29. 与基本粮食产品的价格上扬情况相比,热带作物产品和原料价格的情况各异。2004年食糖价格连续第五年低迷。虽然存在相对很强的需求以及全球库存量下降,但是一些重要出口国的大丰收和某些纯进口国生产量的扩大对世界价格形成了下跌压力。

30. 咖啡价格从2001年的极低水平略有恢复。虽然出现了一些周期性恢复的迹象,但是咖啡价格保持在远远低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平均值的水平,表明了其供给高于相对的需求。继1980年至2000年间可可豆价格下跌了近50%之后,可可豆价格在2002年和2003年强劲复苏,主要是由于疾病减少了收成。2004年可可豆价格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31. 由于收成较少且需求较强从而减少了库存水平,这对市场施加了价格上涨压力,棉花价格继2001年和2002年急剧下降之后出现上扬。因为农民减少了种植面积,2002/0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下降了10%。石化类纺织品的价格上升刺激了对棉花的需求。2003年和2004年橡胶价格也从前些年的极低水平上得到了复苏。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石油合成橡胶的更高价格也导致了橡胶价格的恢复。

32. 疲软和不稳定的农产品价格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创汇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饮料和其它热带作物产品。这对于依赖少数几种农产品出口的国家可能尤其严重,因为这些农产品占其出口收入的很高比例,而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情况。多达43个发展中国家仅依赖单一农产品的出口,占到其总出口收入的20%以上,占农业出口收入的50%以上。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为咖啡、香蕉、棉麻布以及可可豆。对于少数几种出口农产品的高度依赖,使得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极易受到这些农产品市场条件影响的损害。出口收入的大幅度波动反过来可能对收入、投资、就业及增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D. 农业贸易

33. 继自1997年以来的逐年下降以后,2001年全球农业出口值略有增加,而在2002年表现出强劲增长(附件图12)。由于农业贸易的增长比制造业产品贸易的增长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业贸易占整个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始终呈现出长期下降趋势。近期农业出口状况的好转使得农业贸易在总商品贸易中的份额稳定在7%,与之相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此份额为25%(附件图13)。对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出口值在总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近50%下降到2002年的仅7%。发展中国家整个商品出口中农业份额的下降反映了其贸易向制造业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也反映了农业贸易的增长相对缓慢。

34.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才在大多数年份出现农产品贸易顺差。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形势不断受到威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农业出口和进口大致维持平衡,而在1999年变为贸易逆差(附件图14)。粮农组织的2030年展望3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国家将变成纯农业进口国,预计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逆差至2015年达到180亿美元(按1997/99年度美元价值计算),在2030年达到350亿美元。

35. 农业贸易逆差日趋扩大的趋势在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更为明显。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就成为了农产品纯进口国,其农业贸易逆差的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其进口已经是出口的两倍。2030年的展望显示,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贸易逆差将继续增大,在2030年之前其可能会翻两番。

36. 政策和市场这两因素均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农业贸易形势中的这些趋势。在政策方面,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以及许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国内支持限制了农业出口。通过抑制世界农产品价格,这些政策已经妨碍了政府对农业支持较少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在市场方面,发达国家的萧条和很大程度上饱和的需求制约了农业贸易的增长。

37. 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农业贸易的情况差异极大。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扩大了农业贸易顺差。在这期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变成了农业纯进口国,而近东和北非巨大的结构性逆差尚无减少的迹象。

38. 2004年7月3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147个成员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框架协议4和其它协议,旨在推动多哈发展回合贸易谈判的进展和顺利结束。该协议的附件A专门提供了制定农业条款的框架。

39. 该框架协议指出“农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这些国家必须能够实施支持其发展目标,减轻贫困战略,粮食安全以及生活关注的农业政策”。该文件全面阐述了即将制定的在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和出口竞争领域惠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差别待遇条款。亦包括一项关于确定适用于更灵活处置的敏感产品和特殊产品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别保障机制(SSM)的承诺。

40. 框架协议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些灵活性但重申了其对于改革的承诺。针对多哈部长宣言要求“实质性地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框架协议指出“发达国家成员在削减其国内支持上将形成坚实而协调一致的要素。特别是,大幅度削减高水平的许可证方式的扭曲贸易支持措施”。将设定取消出口补贴的一个时限,并且作为指导进一步市场准入谈判的原则,框架协议指出“谈判的最终结果将是实质性的全面的关税削减”。这是有兴趣进入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在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领域,要求建立一个层次递升方案,以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成员采取同一步骤同时承认其不同的关税结构与国内支持水平。

41. 在坎昆会议之后,该框架协议代表了历史性的成果,并且为促进多哈会议确定目标的实现,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议程以满足各成员国互相抵触的需求。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特殊区别待遇,被清楚地确定为协议必须推进的重点问题。确定标准、水平、所采用的措施和实施程序的困难任务留给了谈判阶段。

E. 渔业:生产、利用和贸易

42. 渔业在世界粮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为生的渔民和渔业农民超过3800万。对全球而言,鱼类提供了动物蛋白质消费量的约16%,在亚洲平均为23%,在非洲约为1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约为7%。近十年来世界鱼类供应的发展与中国的成就相比黯然失色,据报道中国的渔业生产尤其是内陆水产养殖业增长强劲,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生产国。

43. 2002年渔业总产量1.33亿吨,其中3980万吨来自于水产养殖业(附件图15)。世界捕捞渔业生产为9320万吨,略高于2001年产量(+0.4百分点)(附件图16)。近年来捕捞渔业产量的大部分波动是由于秘鲁鯷捕捞量的变化,其受到气候条件(即厄尔尼诺)的影响。2002年中国报告的产量为1660万吨,与2001年持平。其它的主要生产国为秘鲁(880万吨)、美国(490万吨)、印度尼西亚(450万吨)以及日本(440万吨)。

44. 近年来世界水产养殖业生产增长迅速,目前已占渔业生产总量的约30%(附件图17)。这种增长的大部分归因于中国,目前其占世界水产养殖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002年为2780万吨)。

45. 世界鱼类产量约40%(折合鲜活重量计)进入国际贸易,2002年其价值约为58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此出口值中的份额略低于50%,前9位出口国总计占发展中国家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二。按价值来说,发达国家吸纳了世界渔业进口总量的80%以上(附件图18)。日本和美国一起占世界渔业产品进口总量的39%。作为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的来源,渔业出口的重要性显著增加了。目前,发展中国家累计的渔业产品净出口远超过来自主要农产品出口的收益,诸如咖啡、香蕉以及橡胶。

46. 2002年,估计世界渔业产量中有3200万吨用于家畜和水产养殖饲料,这些全部是来自捕捞渔业。其余1.01亿吨用于人类直接消费。近年来,虽然来自捕捞渔业的人均鱼类食品总供应量停滞不前,但来自于水产养殖业的人均供应有了很大增长(附件图19)。特别是在中国,来自于水产养殖业的人均供应达到了人均鱼类食品总供应量的约79%,而世界其它地区仅为18%。

F. 林 业

47. 估计2002年世界圆材生产为3 3.84亿立方米,比上一年提高了约1.3%(附件图20)。过去的十年中总圆材生产徘徊不前,2002年的产量与十年前的水平接近。全球木材生产的较大部分用做燃料。在2002年全部圆材产量中,53%用做燃料,余下的47%用做工业圆材。绝大多数燃料用材是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通常木材是其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另一方面,虽然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在逐渐提高,工业圆材生产的较大部分仍来自发达国家,其占了总量的70%以上。

48. 2002年发展中国家圆材生产为2 0.2亿立方米,即占圆材总产量的60%(附件图21)。然而,发展中国家圆材生产量的近80%被用做燃料,并且这一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圆材产量增长较大,但从1995年的水平上开始略有下降。

49. 在发达国家,工业圆材约占圆材生产的85%,而燃料木材生产相对很少。而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下滑之后,发达国家的木材生产仍远远低于1989-1990年度的最高水平。

IV. 投入农业的资源

A. 农业的外部援助

50. 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1年的初步数据显示农业的外部援助与前两年相比实际上没有变化。在最终数据出来之前, 2001年即使是可能存在的微小增长也无法得到确认(附件图22)。年度之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外部援助分布的差异相对很小,近年来仅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转型国家经历了最大的变化。

51. 农业外部援助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达到高峰)到九十年代初期(附件图23)此类援助实际价值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1993年以来,农业外部援助在1982-1986年度水平的一半左右上下波动。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相比,双边和多边援助的减少导致了外部援助水平的显著降低。总体上说,近几年来多边援助的波动更为频繁,而双边援助相对稳定。优惠援助在总援助中的份额在不同年度间有差异,但略有上升,近年来其变化范围从70%至80%,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60%至70%。

52. 如用每个农业工人的外部援助数量来衡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农业外部援助的下降极为显著(附件图24)。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外部援助的下降尤为严重,每个农业就业者的外部援助仅为1982年顶峰水平的约四分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每个农业工人外部援助有巨大差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水平远远超过其它地区的水平。而且,农业外部援助并不倾向于帮助那些最需要援助的食物不足发生率高的国家。实际上,在人口中食物不足发生率最低的国家,每个农业工人的外部援助较高(附件图25)。

B. 农业资本存量

53. 农业资本存量是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以及农场收入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5。家畜、拖拉机、灌溉土地以及永久性农作物土地等实体数据使得推算农业资本存量成为可能。采用这些数据以及1995年的平均价格,粮农组织进行了农业人均资本存量估测,其年度变化被用来反映农业投资情况。农业资本存量与农业上经济活跃人口数量的相关提供了一个该部门资本化程度的指标(附件图26)。

54. 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每个农业工人的资本存量差异非常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与近东和北非远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而且,对较长期趋势的研究发现,自1975年以来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相对显著增长的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近东和北非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有限。最令人不安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表现为缓慢但看来无法避免的下降。

55. 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与食物不足发生率的相关表明,食物不足发生率最低的国家其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最高,且在过去的25年中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增长最大(附件图27)。与之相比,35%以上的人口为食物不足的国家,其每个农业工人资本存量水平最低,甚至在过去的25年中还出现下降6

V. 概 述

56. 本文件描述了世界粮食和农业状况的许多积极和消极的特征。主要的一些特征包括:

附件:粮食和农业状况图示

图1:按地区列出的1999年至2001年食物不足人口(百万)

图2:按地区列出的1999年至2001年食物不足人口百分比

图3: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数量趋势

图4: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比例趋势

图5:谷物类粮食援助受援国(折合谷物重量计)

注:年度是指头年七月至次年六月的十二个月。将亚洲的近东国家归入亚洲,将北非的近东国家归入非洲。

图6:农作物和畜牧生产变化

年度百分比变化

*: 临时数据

图7:按地区列出的农作物和畜牧生产变化

年度百分比变化

注:包括南非

*:临时数据

图8:按国家组别列出的人均粮食产量长期趋势

(指数:1989-91=100)

*: 临时数据

图9:世界谷物生产与利用

*:指所示第一年的日历年数据

**: 预测

图10:世界谷物库存及库存-利用比率

*: 库存数据基于国家作物年度的年终交易累计数字,不代表任何时间点的世界库存水平。

**:预测

图11:农产品价格趋势

*:5个月平均值

*:6个月平均值

图12:以美元表示的全球农业出口值年度变化(百分比变化)

图13:全球农业出口值(以美元表示及占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图14:按地区列出的农业进出口值(按价值及占进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

图15:渔业总产量-世界和中国

图16:捕捞渔业产量-世界和中国

图17:养殖渔业产量-世界和中国

图18: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渔业产品进出口额

图19:来自捕捞和养殖渔业的人均鱼类供应-世界和中国

图20:世界圆材产量

图21: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圆材产量

图22:按受援地区列出的农业外部援助承诺额

按1995年的不变价格)

* 初步数据

图23:1974年至2001年农业外部援助额长期趋势,

(按1995年的不变价格)

*:初步数据

图24:每个农业工人农业外部援助额

(按1995年的不变价格)

图25:1998-2000年依照食物不足发生率的每个农业工人农业外部援助额
(按1995年的不变价格)

图26:按地区列出的每个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存量(每个农业工人1995年美元值)

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不包括南非

图27:按1998-2000年食物不足发生率列出的发展中国家每个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存量
(1995年每个农业工人美元值)


1 粮农组织,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粮食作物与短缺,第2期,2004年5月。其中将亚洲的近东国家归入亚洲,而将北非的近东国家归入非洲。

2 . 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工作计划,常务理事会于2004年8月1日通过的决议,DOC WT/L/579, 第18段,2004年8月2日,日内瓦

3 粮农组织,面向2015/30的世界农业,概要报告,2002年,罗马

4 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工作计划,常务理事会于2004年8月1日通过的决定,DOC WT/L/579, 第18段,2004年8月2日,日内瓦

5 农业资本存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重复使用的生产或购置的有形固定资产(例如机械、建筑、家畜、土地改良)的货币置换值(在年终)。

6 对此的进一步讨论,见2002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02年,罗马